
从柴油车向电动车(EV)转型的进程,是全球的新兴趋势,在马来西亚亦是不可避免。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行巴士领域的电动化转型,但可惜的是,政府当前的决策力还跟不上雄心。
我国第一次引进电动巴士要追溯到2015年,当年,彭顺国际为快捷巴士系统(BRT)双威干线提供了15台电动巴士车身,随后在2017年,为在布城行驶的Putra Nedo电动巴士提供10台巴士车身;后者也是我国首个超级快充电动车(Super Quick Charge EV)项目。
尽管与邻国新加坡相比,我国更早引进电动巴士,但如今多年过去,我国在向电动巴士转型的进程上,依然处于试行阶段,远远不到能够正式推广的程度。
应予津贴辅助
为了确保在巴士领域顺利转型,协助我国在2050年如愿成为碳中和国家,促进电动巴士发展进程的辅助计划、设施和指标必须先行。
首先,不只是针对电动巴士,要鼓励人们使用电动车,就必须确保使用者在有需要且紧急时,可找到可供电动巴士充电的发电站。但就目前而言,国内仅有少数城市拥有发电站。
其次,由于大型巴士的采购价格不菲,因此建议政府提供适当津贴、税务折扣等可行的辅助,以协助达到收支平衡。
在澳洲、新加坡和香港,电动巴士均是由政府开发和购买,再转交予业者负责营运。同时,这些国家的政府也会针对商用型的电动车的用户给予津贴。
比如在美国,当地政府津贴电动校巴零售价的50%予校巴营运公司,以借此提高电动车的使用量。
再者,相关的政策指导、电动车的使用期限和安全等指标,也必须尽快拟定。
质量优良,尤其搭载铝合金车身的城市巴士的使用期限最少12年,有的甚至长达20年。
若政府未在这方面设定好规范,业者可能会为了节约成本,而折衷选购只能使用8年甚至更短的次品,如此一来可能必须承担更多隐藏成本,对整体电动车领域发展而言可说是得不偿失。
先在小区试行
况且,若没有针对电动车发展的各项明确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,投资者就算有意来马投资电动车领域,也将望而却步。
作为巴士装配商兼车身制造商,彭顺国际截至目前共对新加坡、香港、澳洲、美国和纽西兰等地,输出了约300至400辆的电动巴士。
在这其中,新加坡在推行电动巴士上的积极程度非常值得我国学习。当然这也是因为该国地理面积相对较小,该国政府在电动巴士的管理方面更容易实行,不仅发电站充足地分布在各个据点,在安全、防火指标等各方面的政策指导也很齐全。
因此,为了长远且有效的促进电动车领域的发展,建议政府可在槟城、浮罗交怡等小岛,从小货车等商用车着手,开始在小区域做电动车的定点测试,以汲取经验并解决各项挑战,从而优化各项有助该领域发展的政策。